政务

governor
365bet娱乐场   2016-06-12 10:39:00  

四平市水利发展“十一五”规划(一)

  “十五”计划实施以来,在国家和省的大力支持下,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领导下,四平水利事业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国家和省对我市水利投资大幅度增加,以东、西辽河堤防整治、四平市城市防洪为重点的防洪工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人畜饮水工程、大型灌区节水改造工程、节水示范工程等都取得历史性突破。水资源节约、保护和配置得到高度重视,水土保持和生态环境治理得到进一步加强,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稳步推进,依法治水取得新的重大进展。水利发展“十五”计划总体进展顺利,为“十一五”水利发展和改革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十一五”时期,是四平市振兴老工业基地,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时期。到2020年,全市国民经济实现翻两番的目标,产业结构实现重大调整,城市化进程进一步加快,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大幅度提高,对生态环境保护和改善的要求更高。与此相比,全市水利发展和改革的现状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部分防洪基础设施还很薄弱,水资源短缺、水土流失和水污染严重仍很突出,水利发展的体制性障碍还有待进一步解决。

  水利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直接关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牢固树立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中央水利工作方针和新时期治水思路,科学高效地配置水资源,切实实现防洪安全、供水安全、粮食安全和生态环境安全,为支持工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坚实的水利支撑和保障。

  水利规划是做好水利工作的前提和基础,按照吉林省水利厅和四平市发展计划委员会关于“十一五”规划编制工作部署,我们认真分析四平市水利发展和改革面临的形势,正确认识新时期水利发展规划的性质和作用,依据国家有关方针政策和已有水利规划,本着因地制宜、突出重点,兼顾需求和可能的原则,编制了《四平市水利发展 “十一五”规划》及2020年长远规划。对今后15年全市水利建设和改革作了总体部署,重点安排了防洪工程、水资源配置工程、农村水利工程和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工程建设,具体明确了“十一五”期间我市水利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建设重点和改革措施。

  1、四平市基本情况

  1.1自然地理概况

  四平市位于东经123' 08"?125' 46" 、北纬42' 49" ? 44' 09"之间,吉林省西南部,东邻吉林市的磐石市和长春市的双阳区;北靠长春市郊区、农安县和白城市的长岭县;西与内蒙古自治区的科尔沁左翼中旗、科尔沁左翼后旗毗连;南与辽宁省的昌图县、西丰县和辽源市的东辽县、东丰县接壤。总幅员面积14080平方公里。

  四平市的地势东高西低,地处松辽平原与长白山余脉低山丘陵地带之间。东部和南部多为低山丘陵,面积3785平方公里;中部多为平原,面积为7237平方公里;西部大部分为沙丘岗地,也有少许平原和洼地,面积3058平方公里。

  1.2社会经济状况

  四平市现辖公主岭市、双辽市、梨树县、伊通满族自治县和铁东区、铁西区、辽河农垦管理区七个县级行政区。2005年底全市总人口331.89万人,其中:城镇人口130.45万人,农村人口201.44万人。

  四平市耕地总面积61.1万公顷,土质比较肥沃,盛产玉米、水稻、高粱、大豆等农作物,公主岭、梨树、双辽、伊通均为国家商品粮基地县(市)。

  工业方面形成了以机械、食品、轻工、建材、医药等优势产业。主要工业企业有四平联合化工厂、四平卷烟厂、金士百啤酒厂、宏宝来饮品公司、公主岭黄龙公司、双辽发电厂、双辽浮法玻璃厂等重点企业。

  2005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330.1亿元,其中第一产业126.2亿元,第二98.1亿元,第三产业105.8亿元。农业总产值126.2亿元,工业总产值98.1亿元。

  1.3水资源分布及特点

  我市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16.52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资源量为8.04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量为10.66亿立方米,重复量为2.18亿立方米。

  我市河流分属辽河、黑龙江两大水系。辽河水系有东辽

  河、西辽河、招苏台河和叶赫河等河流,黑龙江水系有伊通

  河、辉发河等河流。总流域面积14408平方公里。其中:东辽河地表水资源量为4.1836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量为6.1366亿立方米,西辽河地表水资源量为0.0559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量为0.3975亿立方米,招苏台河地表水资源量为1.5803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量为1.5686亿立方米,伊通河地表水资源量为2.0928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量为1.8367亿立方米,新开河地表水资源量为0.1321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量为0.7204亿立方米。

  受降雨时空分布不均和水利基础设施薄弱等因素影响,造成区域性和结构性缺水,形成了东部水多、西部水少、中部时多时少;汛期水多,非汛期水少;汛期洪水流走的多,能够调节的少;河流径流没被污染的可利用水量少,具有人均和亩耕地占有水量低,时空分布不均,水环境质量差,水资源分布与主要城镇和耕地不相协调的特征。

  水资源分布特点及水污染的严重状况,决定了我市水利建设与管理任务的长期性和艰巨性。

  2、全市水利发展现状

  2.1水利发展现状

  新中国成立以后,在国家和省的大力支持下,我市进行了大规模的水利建设,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

  1、防洪减灾形势明显改观。

  到2005年, 共建成水库89座,总库容达到23.23亿立方米,其中大型水库1座,总库容17.92亿立方米;中型水库16座,总库容4.6亿立方米;另外还有小型水库72座,总库容0.71亿立方米。4条主要江河上修建堤防工程699.86公里。主要河段堤防达到10~20年一遇防洪标准,重点河段达到20~50年一遇标准。城市防洪能力显著提高,四平市、公主岭市、双辽市、伊通满族自治县城市的防洪标准基本达到50年一遇,东辽河初步形成了堤库结合的防洪工程体系,河流防洪调控能力得到较大提高。

  2、水资源供给能力不断提高。

  多年来,我市为开发利用水资源进行了大量水利建设,先后开工建设了许多城市供水水利工程,如 “引龙入平”、“引卡入岭”等供水工程及供水水源工程,使我省供水能力得到很大提高,到2004年全市最大年供水能力达10.44亿立方米,其中地下水为4.59亿立方米,约占44%;地表水供水设施供水能力为5.85亿立方米,其中蓄水工程5.23亿立方米、引水工程0.53亿立方米、提水工程0.09亿立方米。与此同时,广泛开展了节水工作,初步缓解了城市生活和工业用水紧张状况,为保障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3、农村水利工作得到加强。

  建设大型灌区1处、万亩以上灌区16处,使全市万亩以上灌区有效灌溉面积达61.46万亩;水利部门兴建的村镇供水工程323处,解决了18万人口和13万头牲畜的饮水困难问题。15片重点涝区得到治理,达到10年一遇除涝标准面积150万亩,占易涝面积的40%以上。农田井达到15万眼(大井1万眼),旱田节水灌溉面积达到105万亩,其中喷灌58.7万亩,旱田坐水种能力348万亩,为保障农业稳产高产发挥了命脉作用。

  4、水土保持和水资源保护工作取得一定成效。

  到2005年累计水土流失治理面积858万亩,改良盐碱地45万亩,初步改善了治理区的生活、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颁布实施后,进一步规范了治理工作,加强了监督力度,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开始走上依法防治与管护并重的轨道。水资源保护工作不断得到加强,完成了水功能区划;对地表水库、地下水集中供水水源地划定了水源保护区;完成了地下水超采区划定;加强了全市主要河流水库和地下水动态监测工作等。

  5、水利改革与管理成就

  水利行业管理不断加强。在防洪管理方面,加强了防洪工程建设管理及防洪影响评价等工作,建立了防汛抗洪组织体系,建立健全了防汛指挥机构和以行政首长负责制为核心的各项防汛责任制,成立了防汛抗旱专家组,初步建立了防洪减灾保障体系。在水资源管理方面,加强了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和取水许可管理工作,初步建立了一支组织完整的水行政执法监察队伍。在水资源保护方面,开展了干支流段面、饮用水源地水质监测工作,为河流湖库水资源保护提供了科学依据。在水土保持方面,建立健全了水土保持监督执法体系。坚持以小流域为单元综合治理,取得了显著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在水利工程建设管理方面,按照国务院《加强公益性水利工程建设管理的若干意见》,严格基本建设程序,认真落实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标投标制、建设监理制和合同管理制,保证了我市水利工程建设顺利进行。

  6、水法规体系不断健全

  为贯彻落实《水法》、《防洪法》、《水污染防治法》和《水土保持法》等国家法律、法规,制定了相应配套的规范性文件,为更好的进行水行政管理提供了法律依据。

  2.2四平市“十五”水利发展特点

  1、治水思路不断深化,水利发展重点发生变化。

  进入“十五”以来,连续多年持续干旱少雨,造成了一系列生态环境恶化问题,四平城市水资源短缺和二龙山水库水质污染等问题使我们更加清醒的认识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战略地位,治水思路也随之发生了重大转变。在总结过去经验,分析经济社会发展宏观形势和水利现状基础上,逐步形成了从工程水利向资源水利,从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转变,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的新时期治水思路。

  根据新的治水思路,我市水利发展的重点也在发生变化。

  一是加强了重点河流的治理和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东西辽河堤防达到20年一遇防洪标准。二龙山大型水库和11座中型病险水库得到除险加固,水利工程的防洪保安能力有了明显提高。

  二是农村水利更加重视农村饮水安全和农业节水。进一步加大了对人畜饮水、大型灌区节水改造、节水示范工程和水土保持的投入力度。极大地改善了农业生产、农民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为农村经济发展、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和保障粮食安全提供了基础性支撑条件。

  三是城市水利更加重视水资源配置,保障水量、水质要求,提升供水保障率。

  四是更加重视修复改善因缺水、污染而造成的水生态环境问题。我市因污染而恶化的二龙山水库水质引起了省、市政府高度重视,采取了一系列综合整治措施,国家也给予了大力支持。

  2、水利投资保持较高水平,水利前期工作步伐明显加快。

  “十五”以来,国家和省对水利投入大幅度增加,水利的前期工作步伐明显加快。2001年-2005年我市水利投资为5.735亿元,其中中央投资为2.3亿元,占总投资的40%;省投资为1.104亿元,占总投资的19.3%,以东西辽河堤防工程和四平市城市防洪工程等为重点的防洪工程建设、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人畜饮水工程建设、大型灌区节水改造和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等取得历史性突破。水利发展“十五”计划进展顺利,各项前期工作也加快了步伐,为“十一五”水利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十五”计划进展顺利,主要目标完成较好。

  “十五”计划开展以来,主要江河堤防重点河段达到20年一遇以上的防洪标准,四平市等4座县级以上城市防洪标准基本上达到50年一遇以上;加固病险水库12座,有效灌溉面积增加50万亩;总供水能力增加0.22亿立方米;万元GDP用水量从2000年的588立方米降低到495立方米,解决农村饮水困难人口14.5万人,治理水土流失面积505平方公里;生态修复面积600平方公里。

  2.3水利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十五”以来,我市水利建设速度加快,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也面临诸多问题,水利支撑和保障社会经济发展的能力还不能满足实际要求。

  1、防洪减灾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

  目前我市防洪工程体系还不完善,存在很多问题。一是防洪工程标准低、安全隐患多。主要河流堤防防洪标准仍然普遍偏低,难以抗御较大洪水。二是中小型水库病险问题仍很严重。全市17座大中型水库中,除12座正在除险加固,还有5座中型水库和18座小(一)型水库不同程度存在病险问题。三是城市防洪排涝标准低,内涝问题日益突出。四是现代化防汛系统尚未建成。我市防汛指挥系统建设处于初始阶段,防汛信息的采集、传输、数据库、管理系统信息共享的开发建设等方面均不能满足防汛科学调度的需要。

  2、水资源短缺、水污染等造成的缺水问题日益突出

  我市多年平均水资源量为16.52亿立方米,全市人均、亩均水资源量分别为502立方米/人、182立方米/亩,分别为全省平均值的33%和30%,属重度缺水地区,同时也是生态型、资源型缺水地区和污染型缺水地区。按目前的正常需水要求,全市年缺水量为1.24亿立方米,其中农业生产缺水0.92亿立方米。5座县级以上城市供水不足。有120万农村人口不同程度存在饮水不安全问题。在缺水的同时,浪费水仍很严重,用水效率较低。目前我市工业用水重复率仅为63.4%左右,万元GDP用水量为495立方米,农业灌溉工程普遍存在标准低、老化失修问题,灌溉水的利用率较低,渠系利用系数达不到0.5,旱田灌溉定额450立方米/亩,水田灌溉定额933立方米/亩,大部分地区还以漫灌方式进行灌溉,浪费严重。有些地区因缺水而超量开采地下水,使许多地区出现了漏斗区。我市水污染问题也比较突出。2005年全市水质全年超标的河长占总评价河长的87%,尤其是四平市城区供水主要水源地二龙山水库水污染更为严重,水污染进一步加剧了水短缺的问题。

  3、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恶化趋势没有得到有效抑制

  全市现有水土流失面积1591平方公里,占总土地面积的11.3%,其中水蚀面积702.8平方公里,占水土流失面积的44.2%,风蚀面积888.2平方公里,占水土流失面积的55.8%。由于各县(市)自然、地理、人口密度情况差异较大,水土流失面积分布不均。水力侵蚀和风力侵蚀,是我市土壤侵蚀的主要侵蚀形态。水力侵蚀广泛分布在山区、丘陵区、漫川漫岗(四平市区、梨树县、伊通满族自治县、公主岭市一部分)。风力侵蚀,主要分布在风沙区和漫川漫岗区西部(双辽市、公主岭市部分)。四平市水蚀年侵蚀量318万吨,风蚀年侵蚀量859万吨。

  我市是国家的重要商品粮生产基地。日趋严重的水土流失使我市宝贵的黑土资源面临严重的威胁,黑土层正逐渐变薄,由50年代的50-60厘米降低到现在的20-30厘米。

  水资源的缺乏使我市部分地区湿地面积急剧萎缩,湿地生态平衡遭到破坏,湿地对洪水和环境的调节能力下降,加剧了旱涝灾害。严重的水土流失,导致大地贫瘠,河流水库淤积,生态环境恶化,加剧了洪涝干旱和风沙灾害,严重影响我市经济发展。

  4、水利行业管理和社会管理亟待加强

  我市现有水利管理体制和机制已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政策制度尚不到位。我市现有水利管理的体制和机制在很大程度上还保留着计划经济时期的模式。水管单位人浮于事,入不敷出,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工程效益的正常发挥。在水利的社会管理方面,对防洪、供水和水环境保护的社会保障机制和约束机制还没有建立健全;洪水风险管理体系尚未建立;水行政管理体制尚未真正理顺,与全国多数地区实行水务统一管理的先进模式还存在很大差距。体制性保障措施和科学、合理的水价机制还没有真正形成;实施水利的社会管理还缺乏政策支持、制度保障等有效措施;水利社会服务职能还不到位。

  3、“十一五”水利发展与改革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3.1指导思想

  “十一五”期间我市水利建设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将“五个统筹”的发展要求与全市水利发展的实际相结合,全面规划、统筹兼顾、综合治理、兴利除害,实行开源节流并重,突出节水防洪抗旱并举,促进水资源的合理开发、优化配置、高效利用、全面节约、有效保护,推进水利的发展和改革,提高水利支撑和服务全市经济、社会持续协调发展的综合能力,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振兴老工业基地提供水利保障能力。

  3.2基本原则

  1、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着力解决与人民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水利问题。要从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要求出发,努力满足人民群众对饮水安全、防洪安全、粮食安全、经济发展用水和生态环境用水等五个方面的需求,把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水利发展和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2、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的原则,促进经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水资源开发利用要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充分考虑水资源承载能力和水环境承载能力,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防洪减灾工作要实现由控制洪水向洪水管理转变,在防御洪水对人类危害的同时,也要规范人类活动,给洪水留出路,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的综合防洪减灾体系。水土保持要加强对重点流域的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充分发挥自然修复能力,加强对生态脆弱流域的治理和保护,实现人水和谐。

  3、坚持水利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原则,既要大力提升水利基础设施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又要全面强化政府对水资源管理的职能。水利发展的目标、速度、规模、水平要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保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同时要按照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要求,统筹协调各地区、各行业对水资源的需求和考虑水资源的承载能力,以水定产、以供定需、调整产业结构,合理配置水资源,加强水的供需管理,保障水利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4、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突出重点、统筹发展。统筹考虑近期和远期、已建和新建水利项目之间的关系,解决好水利发展中的突出问题。

  5、坚持以改革促发展的原则,通过改革和制度创新不断增强水利发展的动力。深化水资源管理体制改革,加强城乡水资源统一管理,实行水资源优化配置;探索以公益性为主的水利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改革;深化水利工程管理单位体制改革;加强水利投融资体制、水利建设管理体制改革;积极推进水价形成机制、水利工程产权制度等方面的改革。

  4、“十一五”水利发展与改革的目标

  4.1水利发展目标

  4.1.1防洪目标

  到2010年,完成东西辽河堤防达标建设,东西辽河堤防达到50年一遇防洪标准,伊通河、新凯河堤防达到20年一遇防洪标准;四平市政府所在城市防洪工程达到100年一遇防洪标准;县级城镇城区防洪工程达到50年一遇洪水标准。消除现有病险水库隐患,保证重点地区、重要基础设施的防洪安全,粮食主产区排涝标准基本达到10年一遇,基本建成我市防洪减灾体系。

  规划到2020年,4条主要河流防洪标准全面达到防洪规划所确定的防洪标准,遇设计洪水时能够确保保护区的防洪安全,遇超标准洪水时,通过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使洪涝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洪水资源化利用程度得到提高,洪水风险保障体制逐步完善,实现人与洪水和谐的防洪减灾目标。

  4.1.2供水目标

  到2010年在现状基础上新增年供水能力3.69亿立方米,其中引松入平水量1.16亿立方米,供水能力达到14.13亿立方米。

  到2020年,供水能力将达到14.73亿立方米,其中引松入平水量1.84亿立方米。城市和农村供水条件进一步改善。基本形成水资源合理配置格局和安全供水体系。

  4.1.3节水目标

  2010年四平市社会经济发展需水量控制在14.74亿立方米左右,大力发展节水农业,新增农田节水灌溉面积100万亩,农田灌溉水的利用系数由现状的0.45提高到0.5,农田综合灌溉定额由现状的660立方米/亩下降到461立方米/亩。开展工业及城市节水,建设节水型工业与节水型城市,到2010年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75%以上,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由现状的273立方米/万元下降到111立方米/万元;万元GDP用水量由现状的495立方米降低到399立方米左右。城市供水管网输水损失率低于16%,城市生活用水节水器具普及率达到100%;城市生活综合用水定额控制在401升/(人、日)以内。

  到2020年,我市用水总量控制在15.34亿立方米左右,农田节水灌溉面积达到300万亩,农田灌溉水的利用系数提高到0.60-0.65,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85%。

  4.1.4农村水利发展目标

  一是人畜饮水目标。到2010年,解决农村50万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农村居民饮用水安全普及率达到54.4%。到2020年基本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二是灌区建设目标。 “十一五”期间改善灌溉面积20万亩,使有效灌溉面积达到346万亩。到2020年有效灌溉面积达到400万亩。三是涝区建设目标。到2010年新增10年一遇除涝标准面积75万亩,累计达到225万亩,占易涝面积61%。到2020年全市易涝面积全部达到十年一遇标准。

  4.1.5水生态环境保护目标

  1、水土保持

  到2010年,规划综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积510平方公里,封育保护面积750平方公里。

  到2020年,规划综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积达1200平方公里,封育保护面积1500平方公里。

  2、水生态环境保护

  到2010年,加强对二龙湖等水污染重点地区的治理工作。会同环保部门加强水污染治理,有效控制水、水域点源和面源污染。采取有效措施改善和修复东、西辽河等生态脆弱河流季节性断流现象。保护湿地不再萎缩。采取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严格控制城市地下水超采。

  到2020年,东西辽河生态脆弱河流得到恢复。重要湿地水资源补给得到有效保障。四平市地下水漏斗面积进一步缩小。

  4.1.6水利信息化建设目标

  到2010年,初步建成和完善四平市防汛抗旱指挥系统。中心站及县(市)分站,实现省、市、县三级连网,雨情、汛情异地会商,水情、雨情、旱情适时监控;建成四平市城市水资源实时监控与管理系统、水利工程管理信息系统,利用计算机、数据库、网络等先进技术手段,及时、准确、快速地对水资源状况进行统计分析、评价,为实现水资源科学管理和优化配置调度建造一个良好的基础信息平台,为行政管理人员提供现代化的管理工具,提高工作效率;为领导决策和水资源优化配置调度方案比选提供有力的手段和方法,为社会各界了解四平市水资源的状况、发展提供服务窗口。从而达到运用经济、法律、行政和科技等手段对水资源实施综合、统一管理,有效地提高四平市水资源科学管理与决策水平,逐步实现水资源的优化配置与可持续利用的发展目标;建设水土保持及水质监测与管理系统,通过现代化技术和科学手段,采集土壤侵蚀的主要因素,如坡度、植被覆盖率、沟壑发育程度、地面组成物质等,采用地理信息系统配合计算机建立数据库,结合地形图及项目区水文、气象等因子进行监测;初步建成水利工程管理信息化系统,大中型水库达到闸门启闭计算机操作管理、实现远程视频监控,对水库水位、大坝、库区水面进行远程实时监控;大中型灌区水量调配实现自动化控制。

  到2020年,基本建成与水利现代化建设及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水利信息化网络和服务管理体系。

  4.1.7渔业发展目标

  到2010年全市水产品达到4400吨,其中名优品种200吨,实现渔业生产总值1891万元。

  到2020年全市水产品总量达到7000吨,其中名优品种产量达到1600吨,占总产量的22%,渔业产值达到3500万元,基本满足市场需求,向消费者提供绿色、健康、无公害的水产品,实现渔业持续、稳定、健康的发展。

  4.1.8水利经济发展目标

  按照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和“五个统筹”的发展要求,我市“十一五”水利经济发展的主要目标是:

  2010年水利经济产值达到31500万元,利润实现3500万元;

  2020年,产值和利润分别达到94500万元和11130万元。

  4.2水利改革与管理目标

  4.2.1洪水管理目标

  加强洪水调度管理,完成主要江河洪水防御方案编制工作,基本完成东西辽河、伊通河、新凯河等主要河流洪水风险图;初步建立主要江河的洪水风险管理制度,建立防洪减灾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体系,努力推动管理规范化,实现洪水资源化,推进保障社会化;积极研究探索洪水保险工作并开展试点工作;逐步建立防洪减灾社会化保障机制;逐步实施洪水管理评价机制;积极探索洪水资源化的有效途径,进行水库动态控制研究。

[纠错]